初学Linux的时候经常会在安装完Linux后的几天内就又回到了Windows系统了,究其原因,个人认为主要是对Linux下应用程序使用起来不习惯。比如下载东西总想着用迅雷,聊天想QQ(虽然有Linux版的了,可是没有视频功能)。于是安装完Linux后,新鲜感已过去就已经把Grub的默认启动项调成了Windows。
我一开始(大约一年时间吧),都是这样在Windows还有Linux之间徘徊吧,虽然偶尔会到Linux下做一些事情,比如我的apache是在Linux下的。可是平时上网什么的,还是习惯用Windows下的Firefox(主要是IE太爱中毒了)。
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VI,然后就在Windows下面装了一个GVIM,感觉还挺好用的。还有Pidgin,集成了几乎所有的即时通讯工具,虽然基本上算是文本聊天工具了。慢慢开始发现在windows下用Linux的应用程序是那么的方便(当初在Linux下找Windows应用是多么的困难啊),于是我开始真正的爱上了自由软件。这和以前装Linux的感觉是不同了,也许装Linux只是为了图个新鲜,可是一旦是爱上了自由软件,而不是爱上“安装Linux”,这个时候,你也就不得不去安装一个Linux了,因为只有在开放自由的系统上面,自由软件才能够更加高效率的完成你需要做的事情。
这整个过程就是在Windows(封闭系统)下面用自由软件替换私有软件(不管是免费的或者是收费的)。总结到这里,突然想到了GNU的成长过程,一开始在没有内核的阶段,也是在Unix这样的nonfree的系统上面构建自己的free软件,这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(你不得不去使用一个必须经过授权才能够使用的系统,这自由吗?)。可是当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已经被替换的时候,Linux(或者说是Linux内核)恰到好处的出现来了,GNU来说,刚刚好,不就缺少一个自由的平台了吗,于是GNU/Linux这个伟大的拍档也就诞生了。
看来我和GNU的成长过程还是很相似的吗,在把Windows下面的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替换成自由软件之后,唯一的束缚就是内核了,这个时候安装一个Linux的发行版,也成了必然的事情。
所以我倒是觉得大家如果真的想用Linux,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用,如果真的是像我这样不喜欢nonfree软件的束缚,可以考虑一下以这种方式顺利的过度到Linux下。这算是我的一点小经验了,也是GNU成长的历程(从《Revolution OS》、《The Code - Linux》两部纪录片中总结的)。
最后谢谢大家花时间看完它,里面肯定有很多错误,都是自己总结的嘛,希望大家给我这个老菜鸟指出来。
20080926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